#人文游
#自助游

【前言】

2018年,贾樟柯的新作《江湖儿女》上映。如同廖凡饰演的斌哥,曾经是叱咤冯云的江湖大佬,余生只能在轮椅上了度残日。那一抹曾经的英雄豪情,山河气概,如今已风吹四散,无由寻觅。山西,在心头又一次打转,是该好好去看看她的模样。看看她的现在和以前,看看她的当下和未来。
乘高铁之便,2019年,我分别用三个周末,三次走进三晋大地。为便于整理,我将此次行进历程分为四个条线:晋西——黄河文化;晋北——边塞文化;晋中——晋商文化;美食——面醋文化。
循例先放一组预告图:
碛口古镇:九曲黄河第一镇,仿佛能还能听到艄公挑夫的脚步声。
△应县木塔:中华第一塔,通身木构,矗立千年。
大同代王府九龙壁,规模甚至超过了故宫的九龙壁。
△大同善化寺:静安一隅,独吐芬芳。要看唐风木构何必远去日本,山西比比皆是。
△大同古城墙:市长耿彦波的一番大手笔,让大同找到了千年前的古都风貌。
△大同古城:站在护城河畔,仿佛还能感受到千年前的盛景。金戈铁马,塞上秋来,胡风汉韵,灵魂交融。大同,大不同。
△云冈石窟:叹为观止的艺术天堂!和其他石窟不同的是,云冈石窟的早期造像,还具有融合了希腊、波斯、印度等地艺术特色的独特的“犍陀罗”风格,在国内的石窟中可谓是独树一帜,颇为“洋气”!
△雁门关:多少争战俱往矣,多少血泪凝霜河,多少忠魂葬厚土,多少历史化长烟。
△壶口瀑布:听一曲震撼的黄河大合唱!
王家大院:晋商文化代表建筑~
下面,便按照晋西、晋北、晋中的几次行走经历,分区回溯整理。

【晋西——黄河文化】

1、表里山河

山西的地貌,是典型的“两山夹一川”。
(△ 图片转自网络,来源未知,侵删)太行、吕梁两座大山分峙东西,黄河在西侧称为晋陕分界,汾水中间流淌,形成一个“人字形”,将中间地带分割成数个小盆地。
汾河的“人字头”到达大同,接近内蒙。“人字撇”伸向关中,“人字捺”伸向河洛。
就在这些河畔流域和平原地带,一点点文明之火星星燃起。
西侯度遗址和丁家村遗址,表明早在旧石器时代,这里就已有了人类繁衍生息。尤其是西侯度发掘的人类文化遗存,所处的地层年代,已经是距今180万年前……这里是女娲补天、大禹治水等上古神话的发生地,是尧舜禹的建都所在地。
周朝时,周成王桐叶封弟,将唐领地赐给属叔虞,叔虞的儿子燮父因唐国临晋水,改国号为晋,这便是晋的根源。
春秋时代,晋文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。三家分晋后,韩赵魏列入战国七雄。秦始皇在山西设有多个郡。到隋朝时,太原是黄河流域仅次于长安和洛阳的第三大城市。也因这种“据险以首”相对封闭的地势,很多古建筑得以保全。“唐风木建”、“辽金遗构”在山西的土地上比比皆是,这在其他省份却几乎看不到。
而这种“踞天下之肩背”的险要地势,自不必说,乱世是兵家必争之要地,治世是拱卫京师之重镇。
李渊父子山西起兵,后有了大唐,太原被称为“龙兴之地”。
从山西攻击开封洛阳容易,反之则难,宋太宗一把火毁了晋阳城。
金灭北宋,从两路南下,一路河北,一路就是山西。
李自成入山西如入无人之境,成功占领北京,明朝灭亡。
民国军阀阎锡山更是自成一霸,在山西建立自己小王国……
无怪乎古人说,京师之安危,常视山西之治乱。

2、黄河大拐弯

(△ 图片转自网络,来源未知,侵删) 黄河一路向东,九曲回肠,撞上吕梁山后顺势南下,在中国地图上画出一个气势磅礴的“几”字型。而那道右竖,便成为陕西、山西天然的分界线。因此,山西,在过去又叫河东。
黄河流经山西,形成诸多险弯急渡。
西北处的老牛湾,是黄河入晋第一湾,是黄河母亲与长城父亲唯一握手的地方。
中间的碛口古镇,是水陆码头、商贾重镇。
西南临汾的壶口瀑布,因地势的垂直落差,形成“天下黄河一壶收”的壮观奇景。
而那撇“竖弯钩”的转折处,便是让郭襄“一见杨过误终生”、一眼望三省的风陵渡。
因一人出行不便包车,西北处的老牛湾接近内蒙,地势偏远,憾未得见。而碛口的古镇声色、壶口的壮阔奇景,还久久停留在脑海中。

3、碛口古镇

晋西黄河行的第一站,是碛口古镇。
由于泥沙淤积,河床抬头,河道变窄,黄河水道在这里由400米猛地缩减为80米。险滩急浪,再有经验的船夫,也是“谈碛色变”,没有人敢在下游继续行船。
于是,南北水路的货物,只有在碛口卸下转走陆路。久而久之,这个小码头便成了热闹的商贾重镇,客栈、票号、镖局等漕运经济纷纷兴起。
制高点的黑龙庙保佑着这方土地的风调雨顺,生意兴隆。
据说,黑龙庙上的戏台,可以“一台唱戏两省听”。
穿行在高高低低的巷弄之间,仿佛还可以想见千百年前,挑夫们担着货物上上下下,生意人喝上两杯小酒,意兴正酣拨弄算盘的场景。
九曲黄河第一镇,水旱码头小都会,实不虚也。

4、李家山村

碛口的经济实力,也辐射到周边的西湾、李家山、高家坪、孙家沟等一系列古村落,独有的黄河土破,窑洞深院,点染出一幅色彩斑斓而又深沉古朴的古镇画卷。
其中,李家山村因画家吴冠中曾前来写生、住宿,而颇负盛名。1989年,著名画家吴冠中10月到李家山采风,惊呼这里像“汉墓”。原来,这些连绵的窑洞,并列在土坡上,看上去很像一座座荒凉的汉墓。
吴冠中先生曾评价:“古村相对封闭,像与世隔绝的桃花源。这样的村庄,这样的房子,走遍全世界都难再找到!”
然而,这里大隐隐于世,别有洞天。
在明清时期,这里是碛口的李姓商人安置家眷的地方,故得名李家山村。仔细看来,还能在许多荒弃的深宅大院中,看到精致的石雕,仿佛还在诉说着那个深宅大户的曾经的辉煌华丽。
层叠窑洞错落,山路高低相就,居民于此生息,阡陌交错,鸡犬相闻。居高临下整体俯瞰,这里简直像一个大型的立体拼装玩具,不得不惊“人居和自然的完美结合”。
虽然住宿条件有限,但在这里住一晚土炕,尝一尝地道的农家菜,看看漫天星河,也不失美事一桩。

5、壶口瀑布

壶口瀑布,因河床由宽变窄,使得黄河之水迅速收紧下坠,千里奔腾如一壶尽收而得名。
古人对黄河的壮阔之势,向来是不吝笔墨的。什么“黄河之水天上来”,什么“源出昆仑衍大流”……
此前见过的黄河多为静水缓流,而今要亲见这奔涌不息的“黄河大合唱”,内心还是颇为期待的。实打实的见到泥沙俱下的九曲黄河,如同沸腾的巧克力奶茶,滚溢着温暖和深情。
来到近处,“风在吼,马在叫,黄河在咆哮”的曲调迅疾回响耳畔,而脑中浮现的,则是《黄河绝恋》中,宁静饰演的八路军女战士淹没在滚滚波涛中的凄美结局。
黄河,像极了我们的母亲,时而宽容平和,满载慈欣,时而澎湃汹涌,内力惊人。
在路上见到了一家特别的饭店,一下子把记忆拉回20年前。这是土生土长的临汾小子——朱朝辉所开。
提起朱朝晖,可能你有点陌生。但提起柯受良,你一定熟悉他当年开赛车“飞跃黄河”的事迹吧。
没错,柯受良是开车飞跃黄河,朱朝辉则是开摩托。
犹记得1998年,在电视上收看直播。岸的这边是准备好飞跃的朱朝晖,岸的那边边是哭的梨花带雨的新娘,中间则是怒吼翻腾的黄河。他要骑摩托飞过去,就地举行婚礼。
不知当时他是何种心情,在万众瞩目之下,面对着爱妻的万分揪心,他是是紧张忐忑,还是壮心不已。
开足马力,一鼓作气,腾空一跃!他真的成功了!他创造了史无前例的奇迹——骑摩托车飞跃黄河。
“黄河飞人”的响亮名号,从此伴随他一生。
而今,他又卸去了英雄的光环,过着和你我一样,平凡普通的一生。

【晋北——边塞文化】

晋北之行,与晋西的黄土风貌不同,则完全是一副塞外的秋爽气象。山西北与内蒙交接,过去可以说是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分界地带。
北魏时期,拓跋鲜卑一族统治北方,不断汉化,促成多民族交融。皇家推行,佛教兴盛,也使得晋北留下了许多古刹名寺,释门佛光。
正是有了北魏一朝的奠基,才有了后来包罗万容、蔚为壮观的“盛唐气象”。
然而,既是边界地带,战事自然必不可少。三国时期,曹操曾让匈奴进入山西与当地人杂居,这也就有了后来的五胡乱华。
而后的辽宋对峙,明清交兵,晋北无疑都是边防重地,演绎了无数的烽烟四起,家国血泪。
于是,战争、佛迹、古建,成了这次晋北之行的三大关键词,待我一一道来。

1、雁门关

黑云压城城欲摧,甲光向日金鳞开。
角声满天秋色里,塞上燕脂凝夜紫。
这是唐代诗人李贺《雁门太守行》中的诗句。残阳如血,凝土为紫,可见历来雁门战事之惨烈。
而武侠迷们对这个地方更是不会陌生。儿时电视中播放的《天龙八部》,让我第一次对这个地方有了深刻的印象。辽军教头萧远山回家探亲之际,被中原武林人士狙杀,妻子惨死。萧远山跳崖之后,将一个婴孩抛上山来,此后,这个婴孩被中原武林抚养长大,成为丐帮话事人——乔峰。
乔峰后来自知身世真相——原为辽人之后,实名萧峰。遇到阿朱后心结大解,相约塞外牧羊,却不想错手杀死自己最心爱的人。而后又逢宋辽两国争战之机,萧峰为中原武林难以见容,国仇家恨集于一体,萧峰逼退压境的百万辽军后,跳崖自尽。雁门关,成为萧峰悲情一生的起点和终点。“塞上牛羊空许约”一章,至今读来让人唏嘘不已。
雁门关被称为“天下第一关”,它的地理位置缘何如此重要?
雁门关山高峰峻,大雁亦不可直行飞过,需在此地盘桓几圈方可通行,因此得名“雁门关”。
在晋北,恒山山脉东西绵延,将大同盆地和忻定盆地分峙南北。而雁门关处在相对低缓的地势,自然成为北方游牧民族进攻中原的必经之路,也就成为历来北方王朝边防扼守的重要关隘。
所谓“三边冲要无双地,九塞尊崇第一关”、“天下九塞,雁门为首”。实言非虚。
就凭其“根抵三关,咽喉全晋”的地位,雁门若失,则太原无险可守,三晋不保,则中原危矣。
历史上,发生在雁门关的战事达上千次,可见其地位之重要性。
在雁门关的南门处,一块“历史名人碑”镌刻尽了千百年来和这块土地发生过故事的王侯将相、名流俊贤。
战国时期,赵国名将李牧在雁门大破匈奴十万铁骑。而今的“靖边祠”便是纪念李牧的赫赫战功。
而今,镇边祠成为展示李牧、薛仁贵、杨家将等西周至明朝2000多年守关名将的纪念馆。
秦朝时,大将蒙恬率兵三十万,从雁门关出击匈奴,收复河套,把匈奴赶到了阴山以北。西汉时,匈奴来犯,汉高祖刘邦御驾亲征,追击至雁门关外被困,史称“白登之围”,从此,和亲成为维护边境安宁的一种重要手段,王昭君等五位公主都曾从雁门关出塞。
汉武帝时,飞将军李广、卫青、霍去病等大将多次出雁门关北击匈奴,青史留名。
唐初,无敌将军薛仁贵镇守边境,大退契丹。唐末,后晋将燕云十六州割让,从此,雁门一地成了两国分界,也成了中原王朝和游牧民族对峙的前沿阵地。
因此,到了北宋,就有了杨家将镇守三关、一门忠烈的故事。可惜到了终了,仍是徽钦二帝于此被掳,北宋灭亡的结局。清末,八国联军侵入北京,慈禧太后亦是从雁门关狼狈出走。
在抗日战争中,八路军第120师也曾于此大破日寇车队,切断敌人的南北运输线。
多少争战俱往矣,多少血泪凝霜河,多少忠魂葬厚土,多少历史化长烟。
遥望雁门关,山高不可攀。鸟飞青嶂低,人在白云间。虎豹千群壮,貔貅万灶闲。中原如此险,保障独惭颜。

2、云冈石窟

1973年,法国总统蓬皮杜访问大同,点名要去看云冈石窟,周总理亲自陪同,并作出指示,要三年内修好云冈石窟。于是,1974-1976年,云冈石窟得以最大程度上得到保护,焕然改观。那些留在佛像上的斑斑“到此一游”的印记,那些煤灰遍布的污浊,终于可以到此收场。
云冈石窟,是北魏皇帝为礼佛下令开凿的皇家工程,从文成帝一直延续到孝明帝,历时60余年,蔚为壮观。云冈石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,与敦煌莫高窟、洛阳龙门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。
武周山,是从北魏的内蒙旧都,到达新都平城(今大同)的必经之地,亦是咽喉要道,是皇家祈福祭祀的神山。为求神佛保佑江山社稷,北魏王朝选择在武周山开山立窟,敬佛礼佛。
而今的云冈石窟,外围已修建成一个大景区。下了大巴车,首先来到的便是昙曜广场。高僧昙曜,便是云冈石窟工程的最早的推动者、组织者。
北魏太武帝灭佛,僧人多还俗,佛事断歇。而太武帝临终前已有悔意。文成帝继位后,想要再度复兴佛教,昙曜提出凿窟雕佛的建议。文成帝认为正可借此忏悔祖父废佛之过,便启用昙曜负责云冈工程。
这,便是云冈石窟的开端。
走过昙曜广场,迎面而来的就是礼佛大道。“恩泽普武周,慈航通法岸”。十三对“骑象四棱神柱”依次列于礼佛大道两侧,气象威严,蔚为壮观。
北魏时期,是一个大民族融合时期。因而云冈石窟的早期造像,还具有融合了希腊、波斯、印度等地艺术特色的独特的“犍陀罗”风格,在国内的石窟中可谓是独树一帜。云冈石窟按修建的时间,可以分为早中晚三期。

☆早期石窟

即第16~20窟,又被称为昙曜五库。此时造像还相对沿袭天竺风格。据说,五座佛像对应着北魏王朝道武、明元 、太武、景穆、文成五世皇帝,即“如是帝身”,但对应的顺序,各方说法多有不一。
关于第20窟的露天大佛,可以说是云冈石窟的标志。主像高达13.7米,施禅定印,微笑仁慈。关于第20窟大佛,有说是北魏的开国皇帝,也有说是太武帝,但比较多的说法是文成皇帝的象征,因为是他恢复了佛法,主张开凿了石窟,故而这尊大佛亦是佛教徒对他的敬意。

☆中期石窟

是云冈石窟雕凿的鼎盛阶段,主要有第1、2窟,第3、4窟,第5、6窟,第7、8窟,第9-13窟。其中9-13窟又被称为五华洞。由于1-4窟有的风化已久,有的还在修建,参观比较多的就是5-6窟,7-8窟,9-13窟。
因石窟内部不允许拍照,故为保护文物,未能留下那些“叹为观止”的精美影像。
五窟中的释迦牟尼佛像,是云冈石窟中的第一大佛像,膝盖上可以容纳120人,一只脚可以站立12人。
第六窟是最精巧的一窟,被称为第一伟窟,中间有一根塔柱,四周是正方形。举目四望,震撼至极,整个洞窟富丽堂皇,边边角角全部都被精细的雕刻占据,是一座琳琅满目的佛国世界。而中心塔柱的四周,还雕刻了佛陀本生故事图,展示了佛陀从太子出家到悟道成佛的一生。
而且,第六窟的造像艺术,改变了过去的“犍陀罗”风格,采用了当时南朝士大夫阶层的服饰,即褒衣博带式的佛装,被称为“太和造像”。
第七、八窟是孝文帝开凿的一组双窟,窟前有三层木制的窟檐。之所以是双窟,可能与当时冯太后擅政有关。当时将冯太后和孝文帝并称为“二圣”。第七窟颇具代表性的就是6位合掌而跪的供养天人造像,被称为“云冈六美人”。
第八窟的供养菩萨露齿微笑,特别的萌,甚至还有两个酒窝。这是云冈石窟唯一的露齿微笑供养菩萨形象。
第九到十三窟,因为施泥彩绘而异常绚丽,被称为“五华洞”。其中印象最深的,便是第九窟萌萌的“小太保”菩萨。

☆晚期石窟

晚期石窟是西部诸窟。晚期石窟是北魏迁都洛阳后,当地官僚、权贵和百姓自发修建的,因而无论是规模还是质量都比不上皇家工程,以小窟小龛为主。北魏晚期推行汉化改革,这些洞窟的造像风格又被称为“秀骨清像”。

3、应县木塔

说起应县木塔,有一连串响亮的名头:世界现存最高木结构古建;供奉释迦牟尼佛牙舍利;世界三大斜塔之一。
抱着强烈的好奇心前去窥看,这一切,都在见到木塔真身时诧然失语。
这座辽代遗构,建于1000多年前,是辽国一家专门出皇后的望族修建,以祈为家族求得福报,另兼瞭望宋辽边境军事之用。
抬头仰观,整座木塔在喧嚣的游客中傲然遗世独立,自带庄穆,端方静矗。
塔檐的风铃随风奏出和悦清音,飞鸟围旋,盛辉漫洒。整座木塔明为五层,实则算上内部夹层,共有九层,犹如宝伞擎盖,莲瓣绽放。古人称之为“百尺莲开”,更有题词“花宫仙梵”、“天下奇观”。
木塔高达65.84米,相当于一幢20多层的现代高楼,而令人震叱咤的是,全塔没有用一个钉子,全部部件是以榫卯结构拼合而成。
一层的基石上,柱体已经些许开裂。据称,全塔由3500吨木制构件拼合而成,落在第一层的每根木柱上,平均负重高达110吨,而这一承重已经持续千年……
1000多年过去了,不管是雷雨地震,还是流弹炮火,都没能将其摧毁。
据说,每当有强烈冲击来临时,这些斗拱就像一个个弹簧,可以松紧调节,从而保护主体不受侵害。前人是如何做到的,简直难以想象。
真无愧于“中国第一木塔”之称!
然而不可避免的,塔身已经慢慢开始倾颓。然而,大修方案讨论了多年,谁也不敢亲手实施。
其复杂的结构,开裂的塔身,谁也不能保证,拆装整修后,还能否使木塔恢复原貌。
也许,不知道什么时候,木塔就轰然倒塌,再难见到。这种惋憾之情,难以言说,也不负从大同乘火车,千里一瞥其真容了。

4、大同古城

大同,北魏古都,曾名平城,然而我更喜欢它另一个名字——“云中郡”。真是边塞上的都城,连白云都如同内蒙草原上的那般——比中原地区低了许多,大朵大朵,仿佛触手可及。
站在城墙根仰观,白云仿佛是点缀在城墙边,城墙又像是天宫般建在云端,可不就是云中郡嘛!
对于大同,过去的印象就是两个字,煤都!
打车时司机总说,以前,他们一出门就是一身灰。
而今,大同的蓝天白云,干净地难以置信。
再加上新修的古城墙,整个市容焕然一新,既有古都的历史风韵,又有新城市的便利快捷。
而这一切,在大同市民心中,都要归功于一个人,那就是前市长耿彦波。
耿彦波其人,有人说好市长,有人说耿拆拆,然而不可置否的是,没有他,就没有现在大同的模样。
关于耿市长建造大同期间的过程,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观看一部纪录片《大同》。不知道什么原因,这部高分纪录片的条目在豆瓣已经搜不到。

☆古城墙

大同古城墙分为东西南北四个门,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南门永泰门。清晨从东门上去,有少许市民晨练,顺着阳光,一直溜到永泰门,
想当年,多尔衮入关,曾经将城墙削掉三尺泄愤。而今一砖一瓦虽是翻新,却是在原来古城墙的胚上复建而成,所以也算是历史还原。
雁塔的风铃作响,仿佛把人拉回过去。一面是古城墙,一面是高楼耸立,历史与现代在这里激烈碰撞,融为一体。
夕阳时分,天边赤霞涌动。
华灯初上,护城河里三两游船,仿佛是在游弋巡视。夜幕披在古城墙上,看着闪烁的星辉,一时间仿佛穿越时空,回到千年以前。
金戈铁马,塞上秋来,胡风汉韵,灵魂交融。大同,大不同。

☆善化寺

人们来到大同,主要是为了周边景点,如云冈石窟、悬空寺、恒山,其实大同古城内亦有不少值得细细浏览的古建。出了永泰门,竟然看到一座唐风古寺,原来就是善化寺。
因为要赶上午的火车,来不及逛华严寺,这座善化寺也正好可以弥补心中的遗憾。
惊奇的是,和大同古城墙一样,免收门票。
这样一来,反倒避开了旅行团的嘈嘈嚷嚷,让文物古建得享一份宁静自得。
看到善化寺的外立面,恍惚间有种身在京都看寺庙的感觉。外立面的感觉实在太像!谁说看唐风木构只能去日本?就在山西,就在这些大隐隐于世之处!
善化寺创建于唐开元年间,五代后晋更名大普恩寺,金代重建,是我国迄今保存最完整、规模最大的辽金寺院。善化寺占地约14000平方米,坐北朝南,沿中轴线依次排列着山门、三圣殿、大雄宝殿。
宋代名将韩琦《游开化寺》诗云:“蒙山崦里藏神宫,朝苍暮翠岚光浓。枯松老柏竞丑怪,危峦峻岭相弥缝。”
建筑大师梁思成在游历山西古建时,就曾经细细考察过善化寺。梁思成对这座辽金木构宝典赞曰:“伟大之斗,深远之檐出,屋顶和缓之斜度,稳固庄严,含有无限力量,颇足以表示当时方兴未艾之朝气。”。
善化寺的木建结构已经令人叹服,然而最令人震撼的还是大雄宝殿内部的建筑和壁画。
大雄宝殿是目前我国保存下来辽金时期第三大的大雄宝殿。走进大殿中,那种失语的美感,那种震魄的力量,竟然让人有一种流泪的冲动。
抬头仰观,大殿当中部的斗八藻井精美华丽,龙凤相围。四周绘制于康熙年间的190平米的壁画,更是令人惊叹。
大雄宝殿内供奉三十多尊泥塑,皆为金代塑造。走进大殿中,被这种神圣庄穆的气息包裹,无由想附身参拜。
无怪乎梁思成曾经说,那种感觉,是“人生稀有的,有审美本能触发的感动”。

☆九龙壁

明朝时期,开国皇帝朱元璋分封诸子,拱卫中央,第十三子朱桂就被分到了大同。
这位王爷呢从小就娇生惯养,秉性顽劣,到了大同更是横行乡里。
听说皇上要把王位传给四哥朱棣,朱桂不甘,大闹朝堂,皇帝没办法,只得允诺在大同给其打造大型宫殿,让其过过帝王瘾。
有了宫殿还不满足,朱桂偶然在朱棣的府上看到一块龙纹照壁,心生不满,吵嚷着要将图样带回去,在自己的代王府也建造一座,并且一定要比燕王府的还大。
于是,就有了这块全国最大的代王府九龙壁,规模甚至超过了故宫的九龙壁。
壁上九条琉璃彩龙,神态各异,精致非常,或飞腾盘绕,或搏浪嬉珠,有的神情张扬,有的神情凶猛,细细赏来,气势磅礴,妙趣横生。

【晋中——晋商文化】

提起晋中,人们的第一联想肯定就是晋商了。无论是大红灯笼高高挂里大宅院中的幽门宅妇,还是乔家大院里的汇通天下,抑或是走西口的风尘仆仆路程多艰,晋商,是近代中国经济不可忽视的一个符号。由次衍生的深宅大院、票号钱庄、镖局武行、客栈驿楼,无不连接南北通路、行色人物,这其中又孕育了多少精彩故事……那山西为什么能孕育出独特的晋商文化呢?
前边我们说过,山西两山夹一川,山地多,平原少,地窄人稠,居民夹缝中求生。由于地形原因,山西南北通路的开辟过程艰难,再加上北方游牧民族的抢掠威胁,山西人锻炼了超强的适应力和坚韧的生存力,筑就晋商底色。
然而山西的地形地势,也有他的缺点。东西的两座山,像天然屏障保护起这个地块。其他平原地点因战乱人口稀少,山西因地势封闭相对受影响较小。也因于此,才有了朱元璋的大槐树下移民。人口富集,为晋商崛起提供资本。
然而,最重要的一个原因,还是政府的政策,那就是明朝的“开中制”。由于明长城驻扎军队需要大量军需,运输多有不便,朝廷便允许晋商给军队贩卖粮食,从而获取盐引。凭借盐引,晋商不断盈利,广开票号,货通南北,实现汇通天下。
也因此,晋中的土地上,诞生了许多高门宅院。有的晋商甚至富可敌国,风头无两。
山西人团结、坚忍的性格,使得晋商现象迅速扩大。在山西以外的许多地方都能看到山西会馆,以道里井之情,叙桑梓之乐。
然而好景不长,由于过于依附政策,产业形态单一,再加上未能跟上新型工业革命形势,晋商终于随着清政府消亡而没落,只留下一处处深宅大院供后人回想。
何谓山西商人?余秋雨先生的回答是:走西口的哥哥回来了,回来在一个十分强健的人格水平上。
这次的晋中之旅,我选择了平遥古城和王家大院两处代表性的地方。

1、平遥古城

平遥被称为“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”之一,还有传说是刘伯温设计的“乌龟城”。虽然像丽江、凤凰等古城一样,有很多商业化气息,不过感觉古城风韵没丢,还存聚着千年前的气儿~
尤其一些当地住户,门头门面颇具怀旧气息,仿佛是过去“大院文化”、“胡同街坊”的场景再现。真像是王潮歌《又见平遥》中的场景再现,平遥人一条心,同着气。
平遥县衙的亲民堂,每天还上演着县太爷升堂的戏份。民字多了一点,表示爱民要多一点。
平遥古城的建筑,仔仔细细逛下来,大概要花个2天。如果时间紧,可以分分类,票号钱庄、镖局、古建每一个类别挑代表性的观赏即可。
雷履泰故居始建于道光年间,距今已有180多年的历史了。雷履泰,是日升昌的首任掌柜,可以说是中国票号的创始人。
雷履泰最开始只是一个小学徒,可却非常勤奋。其他员工睡觉时,他还在灶台旁苦读私塾。由于当时的东家好赌,就把他抵押到赌场。雷履泰脑袋灵光,运算敏捷,一下就被一个叫做李大全的人慧眼识中,被带走聘为掌柜,这也就有了以后的日升昌。
雷履泰故居的堂院挂有一副牌匾,横批“贾道泽世”,意思是商业对社会的作用犹如雨露润泽万物。
商人运货,免不了要请镖师,这也促成了很多镖局的兴起。同兴公便是其中的佼佼者,有当时名扬京城、威震全国的武林大师王正清创立。 据说,嵩山少林寺曾为王正清凿碑刻,载入武林史。
据说当年八国联军攻打京城,慈禧太后仓皇逃亡西安,携带银两无人敢保。唯有山西平遥的王家敢接这趟棘手活。果然,半个月后,同兴公镖局将银两分毫不差的送到西安。也因此,同兴公获得了御赐的“奉旨议叙”的匾额。
平遥不仅仅是一座古城,还有着宜古宜今的现代风貌。近年来,平遥摄影节、平遥国际电影节的兴起,为这座小城注入了颇多的艺术气息。作为贾科长的粉丝,平遥电影宫自然是不可不去。
电影宫将旧厂房巧妙改造,使得内部呈现出一种798般的工业艺术面貌。
各个建筑也均以贾科长的电影命名,颇具心思。如剧场处的这座砖墙,命名为《站台》,餐厅是《江湖儿女》。
电影宫内还有一个小小的电影院,颇有旧时录像厅的时代感,让人想起贾樟柯电影中那些颓废的小城。

2、王家大院

王家大院是王氏家族经明清两朝、历300余年修建而成。王氏家族的祖先王实从买豆腐开始,一点点由农到商,由商到官,家业做大,营造宅第。
王家大院包括五巷六堡一条街,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,其建筑格局充分体现了官家威严和封建道统。而大院最值得称道的就是三宝:砖雕、木雕、石雕。
在这些随处可见的精密雕刻中,遍布着花鸟鱼虫、山石水舟、典故传说等题材,每一幅都值得细细考究。
都说王家归来不看院。站在大院制高点,可一览大院建筑全貌。这一座座雕梁画栋的府邸记载了多少繁华旧梦,而就在王家第十八后以后,大院逐渐走向衰败,再无人居住,成为绝响。

【美食——面醋文化】

1、山西的醋

山西人有多爱吃醋?
不妨来看看著名作家汪曾祺的描绘:“山西人真能吃醋!几个山西人在北京下饭馆,坐定之后,还没有点菜,先把醋瓶子拿过来,每人喝了三调羹醋。邻坐的客人直瞪眼。”
为什么山西人特别能吃醋呢?和镇江略带甜味的香醋不同,山西的醋酣厚,醇烈,那酸味,爽且直,给味蕾极大的刺激和满足。
因为山西老陈醋的原料以杂粮为主,这和山西山地多的环境不无关系。
山西属于两山夹一川的地理环境,山地多,平原少,适宜耕种深根作物和耐旱作物,如高粱、麸皮、荞麦等。这些杂粮酿的久就成了醋——和南方小清新凛然不同的“北方直男醋”。

2、山西的面

山西的面,花样繁多,就是一天三顿不重样,吃一个月你也吃不过来。栲栳栳、擦尖、抿尖、猫耳朵、刀削、揪片、窝窝……堪称面食王国。
就是这些普普通通的农作物,这些简简单单的小麦、荞麦、高粱、豌豆、玉米……却在山西人的手中变幻出无穷魅力。
面类筋道,粉类爽滑,热汤暖胃,凉拌爽口……都是一份碳水下肚满满的饱实感、安全感。
☆刀削面:大大小小的刀削连锁满街遍地,山西人喜欢额外加料:豆干、狮子头、卤蛋,不折不扣的削面三剑客。
☆ 屈礼洪:位于太原柳巷美食街,其实就是串串伴芝麻酱,简单酣齁的口感,却赢得了大批食客的芳心。
☆抿尖:抿节用的面是由豌豆和小麦磨合而成的杂面,将面团放在密布筛孔的容器里,用手掌抿压而下,成一寸来长的小节,像扭曲的毛毛虫,带一股豆香味。可做汤面,也可热炒。
☆莜面栲栳栳:“栲栳栳”是用莜面做成面食品,因其形状象“笆斗”,民间叫“栳栳”。蒸好的栲栳栳一个挨一个整齐地排立在已备好的蒸笼上,象蜜蜂巢一样,伴着土豆茄丁西红柿等拌料,既像菜品,又可以当主食。
☆打卤面:打卤面的精华就在那一盆盆味道浓烈的面卤,白肉、红肉、香菇,口蘑、鲜笋、茄丁、鸡蛋、土豆、番茄……任君搭配,佐上爽脆的黄瓜条,淋上几滴浓醋,伴上一抹红油辣子,撒上几碎香菜,即使肚量小的人,也能轻松干掉一碗满满当当的打卤。
☆浑源凉粉:浑源凉粉是晋北大同浑源县一道特色小吃,原料是土豆淀粉,制作时要加入明矾。做好的浑源凉粉清亮、滑嫩,加入豆腐干、莲花豆、黄瓜丝、醋、盐水、辣椒油佐食,爽滑适口,风味独特,堪称北岳一绝。
☆兔头:和四川的麻辣兔头不同,山西大同的兔头更注重一份卤制的味道。大同兔头是用姜葱辣椒八角等十余种香料加以红焖,熬煮几个小时,直到兔头软烂入味。带上手套掰食,香辣浓重,好不满足。
☆黄米凉糕:黄米凉糕的味道又点像八宝饭,黏黏糯糯,甜蜜入味,葡萄干、玫瑰丝的酣甜点缀其中,跳跃味蕾。
☆平遥碗托:碗托有点类似于我们的凉皮米皮,不过原料出来白面,还可以加上荞麦等主食。蒸好的碗托是一整块,可以用勺子切割。加上醋、蒜泥、芝麻、辣椒油等佐伴而食,清香爽口。
☆山西过油肉:过油肉是山西省最著名的传统菜肴。“过油肉”一菜因肉片过油而名,对火候的掌握很是考较。在烹制中还会加入传统的香醋,使得味道上相比于我们熟悉的“蒜薹炒肉”而言,多了一丝酸适爽口。
☆泡泡油糕:泡泡油糕是用水烫面、大油、黄桂、白糖馅等原料制成。刚出锅的泡泡油糕,形如其名,圆鼓鼓的像一个个小泡泡,外皮焦脆蓬松,内馅甜润可口。小心点咬开一个小口子,小心糖馅溢流哦!

【尾声:山河故人】

山西,保存着万般地下文明,五千年的血脉在这里殷殷绵续;
山西,诞生了龙兴之都,晋国霸业。这里曾经是兵家必争之地,拱卫京师之镇;
山西,孕育了晋商土壤,实现了汇通天下,谱写了中国经济史上辉煌的一笔;
山西,还有着浑厚的重工业底子,特别在20世纪后半叶,为中国重工业做出重要贡献。
然而,近年来,随着粗犷经营,产业结构单一,山西也逐渐面临着资源匮乏,生态恶化,经济后劲不足的困境。
年轻人的出走,也使得许多小城越来越沉寂,如同贾樟柯电影中那些片段掠影,山河故人何处寻?
《新周刊》有篇专文《山西人的气概哪里去了》曾这样写道:
山河造就的视野,山河酝酿的气概,山河凝聚的情怀,要么出走,要么流散。只留下山河相间,空旷寂然。
然而,我们也越来越多的看到,一个厚重的山西,一个活力的山西,正伴随着更多丰富的姿态的蝶变新生。
尤其是那些藏着角落中的古风遗构,还有太多未被人珍视。是期待以旅游业的形式为世人更多瞩目,山西注入更多经济活力?还是期盼它静安一隅,免受扰攘?
有些矛盾,亦觉得山西是个文旅宝藏,窥探不尽。
祝福山西,越来越好!

【作者信息】

越林帆 ,85后天蝎女,坐标 郑州 ,普通白领,新晋宝妈。
读书、摄影、电影、旅行,美好人生四部曲。
旅拍控,文旅控,电影控,拍娃党。
心遁草木,乐走山川。希望结交同好,长期征宝妈旅伴,一起结伴带娃耍啊 ~
【微博】:越林帆
【公众号】:yuelinfanspace

本游记著作权归@越林帆的旅行笔记所有,转载请联系作者!